Monday, June 25, 2007

"300"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震撼的电影了...

Friday, June 22, 2007

The Battle of Surfaces


一半红土,一半草地
2007年5月2日 西班牙 马略卡

Wednesday, June 20, 2007

Wikipedia

发现了个好东西!~Wikipedia(维基百科)~ www.Wikipedia.org(目前可能访问不了,可恶的GFW!!!)哈哈~人类又一次有救了!不过当发现Wikipedia的中文版在中国已被GFW封杀时(英文版刚刚解禁),我突然意识到有救的仅仅是一小部分~不过人类从来就不缺乏生存的方法~嘿嘿~

看看百度是怎么说的:

维基百科,英文名为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它是一种基于Wiki的百科全书,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百科全书,百度百科的创作模式的原型也是维基。

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在这里Wiki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 本为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 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最早将全世界的知识收集于一个屋顶下,供人查阅的要数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而出版百科全书的的想法则可以追溯到狄德多等18世纪百科全书派。在各国的大学 中,图书馆是最佳的百科全书会集点。今天最常见百科全书的包括了英语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哥伦比亚百科全书》,以及中文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等。

1995年沃德·坎宁安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Ward Cunningham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 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 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是吉米·威尔士和桑格,两人先在2000年创建了Nupedia,却未成功。2001年1月15日,走投无路的他们试着建立了维基百科, 一个月后就增加了600条词条,1年后更是激增到20000条。2006年3月1日,它迎来了第一万个词条,是用户伊万·麦克唐纳提交的。

维基百科本身有三个引人注意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维基百科与传统的百科全书有所区别:

首先,维基百科始终就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词典,在线的论坛或其他任何东西。

其次,计划也是一个wiki,这允许了大众的广泛参与。维基百科是第一个使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的协作计划。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维基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内容开放的材料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维基百科使用GNU自由文档协定证书。

作为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内容性质与那套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没什么区别。但是,它的撰写者和管理者却不是能够入选《大英百科全书》作者名单那样的专 家,而都是网络志愿者。或许正因为它避开了传统百科全书的精英参与、审阅、论证这个繁琐过程,任何注册者都有资格修改这个百科全书中的任何一个条目,这让 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随着人类信息传播途径日益畅通,知识过度保护还是共享一直是关于知识产权的争论的核心问题。维基百科所遵循的CNU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就是一个反版权的内容开放协议

GFDL是一种copyleft许可证。Copyleft是指将一个程序变成自由软件,同时也使得这个程序的修改和扩展版本变成自由软件,与它对应的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copyright(版权),后者保护版权只能被其他人在一定条件——通常是付费的条件下使用。

“GFDL所代表的文档开放运动,是1990年代初源代码开放运动的延伸”,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之一时昭说。我们可以将它们都称之为内容开放运动。在中 文维基百科中,有一条词条“内容开放(open content)”,词条中说“内容开放的作品是指任何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发布的创造性作品”,这些作品允许公众在不受传统版权的苛刻条件约束下,自由地 复制和传播它们。

而维基百科所采取的GFDL协议还允许第三方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修改和发布修改版本的作品。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你必须遵循GFDL的另一个条款:你必 须保证自己允许公众对你的作品拥有同样的自由。自由获得,自由复制,甚至自由销售维基百科,不能独占所有的权利——维基百科因而被称为“公众的百科全 书”。

除维基百科之外,内容开放运动包含更多内容。它还包括了从1971年就开始的由米切尔·哈特发起的古登堡计划,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免费提供网络图书下载和阅读的开放运动;以及最近几年影响颇大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网页,这个计划让麻省理工的所有大学部或研究所的课程教材都能够上网,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任何使用者,开放分享教育资源、教育理念和思考模式。

中立观念

维基百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是中立不偏不倚。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士说,这个原则在维基百科中是绝对的和不可争辩的。对于习惯了blog的个人表达方式的人来说,这个原则是新奇甚至不可能得到贯彻的;对于熟悉传统媒体的人来说,这个原则也许会被视为不现实。

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这样解释中立政策,“我们应该把争论中各方面的声音都公平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在文章中指出或暗示任何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中立的立场,中性的描述”

维基百科采用中立观点的原因是,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 参与撰写者都认为维基百科是一个关于人类知识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并且由于维基百科的词条撰写是由集体来完成,因此在撰写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争论。避免无休 止的“编辑战”的最好方式,就是相信自己所要编写的“人类的知识”囊括了关于一个话题的所有不同观点和不同事实,同时这些观点和事实还会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改变和知识积累程度的改变而在人的观念中发生变化

因此,维基百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不同的观点和事实,以及它们的变化都记录下来,而不是加上“正确”和“错误”的判断,或根据这种判断来隐藏“错误”的观点和事实

中立性曾是被传统媒体、 尤其是报纸推崇至上的新闻原则。但自亨利·卢斯创办《时代》周刊以来,中立性原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传统媒体抛弃。最常见的指责是,媒体在选择报道什么不 报道什么时,就已经背弃了中立和不偏不倚的原则。《时代》周刊从未标榜自己能够不偏不倚地报道世界,它只是忠实地反映出自己眼中的世界,即使有时带着强烈的偏见。

客观评价

事实上,由于传统媒体所能提供的容量、空间、时间的限制,让传统媒体去展现关于某个事件的所有事实、观点是不现实的,因此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必须充当 “把关人”的角色。而对于维基百科来说,则不存在这种限制,网络似乎为不偏不倚呈现各种事实和观点提供了可能性。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强调,维基百科的中立原则并不标榜自己的客观,而是指维基百科应该试图去描述争论,而不是参与争论。不管怎样,历史是客观的,不会改变,当技术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历史构建从而替代少数精英的分析时,历史应该更能回避主观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维基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自由百科全书。


链接

维基(Wiki):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也就是说,这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参与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同一维客网站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维客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多种语言并存,除了世界上主要通行语汉语英语外小语种甚至古代语言如文言文维基也大量存在,为世界知识的宝库。

真正的自由

让他们去享受那些所谓的“自由”吧~我目标明确~信念坚定~

进去是球手—出来是冠军


比赛,远在球手踏进温布尔登大门前,已经开始。穿上白色运动服,球手们在不为人注意的练习场地,钻研克敌制胜的绝技。努力不懈,只因在充满荣耀的中央球场草地上,一场直落取胜,就能触动千万观众,球手的名字,也将成为传奇。温布尔登锦标赛(Wimbledon Championships),2007年6月25日-7月8日。

Sunday, June 17, 2007

巴巴变

这是来自巴巴变的一个发布测试。你设置的BLOG已经可以正式使用了。

Wednesday, June 13, 2007

享受比赛——享受胜负

不论是场上的运动员还是场下的观众,心态的最高境界都是“享受比赛”。运动员与观众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比赛,也就会以不同的角度审视比赛,自然也就有其不同享受比赛的内容和形式。

“他怎么能输...”
“这怎么可能??...”
“我可是相当支持他的!”
最近班长总是在我耳边这样重复地抱怨...

其实对于比赛的胜负,我们没有必要看得那么重,赢就赢了呗,继续努力;输也就是输了嘛,同样的继续努力。有些人输了就开始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状态不佳,我觉得这也是没有必要的,这样抱怨并不能改变什么,输赢已定,难道是想告诉公众自己实力还远远没有展现出来?我想,公众更相信的是你下次的表现。或许你的确是运气不好、状态不佳,但这就是比赛,比赛并不是绝对公平的(相对于实力),你总会在比赛过程中受到天气、场地、裁判、观众等等这样的干扰,如果你输了而没有失败的话,那么你真正需要做的就是赢得下场比赛来证明自己。

我想我们应该享受比赛,享受胜负。赢得比赛,固然值得享受,不过输掉比赛,作为比赛对方“赢”的必然结果和比赛的一部分,同样值得享受。

没有人会对轻而易举的胜利激动万分,人们总是激动那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克服了种种阻碍,最终实现理想所带来的激动。而且往往是此过程付出的努力越大,克服的阻碍越多,带来的激动也就越强烈。

我想“负”可以作为通向“胜”的一种阻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克服这种阻碍。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负”可以使下次“赢”所带来的快感加倍。“负”的越多,等到“赢”时的那种快感也就越强烈。不难想象,当你输掉无数场比赛,最终在某个时刻取得胜利后,那是何等的兴奋与激动,相信你会永远记住那个日子,那将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

所以,输掉比赛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想想它可以使快感加倍的美妙吧,你可以好好享受一番失利,因为你知道,一但胜利,它将带给你无限的快感,这种快感可是那些经常赢的人所无法感受到的啊。

从上述意义来说,胜负其实都是值得享受的。

Sunday, June 10, 2007

决战罗兰•加洛斯之巅——写在法网决赛前


——这个世上,有一些人注定永远难以击败,有一些梦想注定永远难以实现!
有一些魔咒注定永远难以解除,而有一些遗憾将注定会成为永恒!

这是一场暴风雨前的平静,凝结的空气预示着期待的悬念已经到来,
这也许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但无尽的黑暗掩藏不了必胜的信念,
正如火星与地球般的碰撞,这一定又是一回激情四溅的梦幻对决!

这是一场无需动员的战役,
对信仰执著的追求早已使体内的每一个细胞为之亢奋!
这是一轮蓄势待发的极地反击,
梦寐的复仇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伸手可及!
这注定是一份难以逃避的艰巨使命,
硝烟散尽的那一霎那,便是所有集聚力量爆发的时候!
这或许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
一个纪录的终结必然会伴随着另一个不朽篇章的诞生!

这会是一场冰与火般的较量,
冰灭火,火融冰,冰火相容?
还是冰能包裹住熊熊的烈火?

这又是一遭天使与猛兽的不期而遇,
是折翅的天使继续着他的优雅,而猛兽将变得更加令人胆怯?
还是上帝将伸出他可怕的左手,去湮灭撒旦令人窒息的气焰?

或许正是造化弄人,
人海茫茫,
——不过,是冤家就注定会要碰头,是豪杰也必定又将聚首!

难道红土之王将延续其不可一世的不败传奇,
还是有理由去相信见证终成正果的王者归来?

鹿死谁手,舍我其谁!
今晚罗兰·加洛斯曲终人散时,
便是一切答案揭晓的片刻!

Tuesday, June 5, 2007

创意源泉

总是会有人抱怨自己的创意不够新颖或者不够丰富,并且希望我可以帮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想出一些独特而又有趣的想法。下面是我确保创意灵感的三种途径,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1、逃离教室

逃离教室紧张的学习气氛通常能够让我产生不错的想法。过于熟悉周围的环境反而会对创意产生负面影响——这种环境会让你便得不细心观察,不再好奇。所以对于高三换到条件远不如现在北校区上课,我并不认为是个很糟糕的做法。

2、记下想法

一旦完全沉浸在手头的工作中,我还是会故意空出点时间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这样一放手,更多的想法就出来了。这时,建议随身携带一本素描本,因为如果你不马上记下的话,有些好的想法就会悄悄溜走的,这也是正为什么我的课本和笔记本通常会遍布各种想法的涂鸦的原因^^

3、切忌过于集中

当我们过于集中精神时,很难想出什么东西。因为集中的思维使用的是大脑中已经固定了的路径,因此通常会把我们引向已知的领域。而适当分散的思维进常常会产生创意突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想法本身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真正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它能在世界上实现些什么东西。只有想法是不够的,你必须超越想法,实现创意,这样才能取得成功。